林是林、地是地 不同部门、标准下的“林地”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标准》《林地分类标准》等法律和标准,发现现行林地标准主要包括法定林地、国土标准、林业标准3种:
法定林地
法定林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林地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确定的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等。从概念方面分析,法定林地主要指政府规划发展林业的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了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编制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因此法定林地主要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规划为发展林业的土地,非所有附着乔木、灌木、竹类的土地。
国土三调
国土三调标准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标准》,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以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城镇、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国土三调标准规定的林地主要指土地现状为生长着乔木、竹类和灌木的土地,包括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其最少上图面积为400㎡。但标准中将河流护坡、坝体范围内的,公路、铁路征地范围线内的,公园与绿地、高教用地、特殊用地中的有林地均未单独区划,而是合并至相应的地类中。另外国土三调标准中将种植苹果、梨等人工矮化经济树种的土地定为种植园地,不属于林地范围,农林复合经营的土地定为耕地,亦不属于林地范围ꎮ因此国土标准着重于土地的利用状况。
林地分类标准
根据《林地分类标准》,林地指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和生产经营的土地和热带或亚热带潮间带的红树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和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林业生产辅助用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ꎮ林业调查标准注重土地的覆盖现状,即附着有乔木、灌木、竹类,连续面积达到0.0667h㎡的土地均为林地,同时包括迹地、造林失败地等无立木林地,以及政府规划适合造林绿化的宜林地。
因此笔者建议在区划森林资源时应“地”“林”分离,“林”按照“林类”区分为乔木林、竹林、疏林、灌木林、苗圃、幼林,“地”按照《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同时完善《土地分类标准》中的林地分类,建议林地分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未成林地、宜林地,避免造成林地概念不清,给地方管理林地增加困难,另外建议将土地分为农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四类。
来源:自然资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