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
9月29日上午,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在广州启动。国家林草局表示,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不包括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目前,我国普查范围内现存古树名木约508.19万株。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有哪些亮点?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有生命的文物”?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启动
说起荔枝,大家不免想起岭南,想起“八百里加急”将鲜荔枝送往长安的故事。在广州黄埔贤江公园内,就种植有九百多株百年荔枝古树,如此大规模且保存完好的连片荔枝古树群在全国都极为罕见。然而,当地护林员刘焕林说,随着时间推移,古树群的生存面临挑战,不少树木出现断枝、倒伏、病虫害等状况,这让他心急如焚。
刘焕林:那是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古董”来的,死一棵就少一棵了。因为古树它年龄越来越大了,村民疏忽管理也越来越严重,大概一个月就会发现有一棵树生病或倒伏的情况,我的心情挺沉重的。
去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树木医生”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抢救复壮这片百年荔枝古树群。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树木保护中心复壮组组长陈炳翰介绍,包括除杂草、剪枯枝、补树洞、防治病虫害和促根施肥等在内,团队会对每棵古树进行“一树一策”精准施治;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广州黄埔贤江公园第一批24株古荔枝树抢救复壮工作顺利完成。
陈炳翰:作为“树木医生”,对待树木就跟中医一样,叫“望闻问切”。从树冠可以看出,它的枝叶比较稀疏,存在不少枯枝。树身可以看到一些很明显的蛀孔,这种是蛀干害虫危害的痕迹。再回到它的树基部,它位于一个斜坡,周边杂草比较茂盛,然后华南地区也比较潮湿、多雨,不可避免会存在白蚁危害的情况。我们在做一件“救死扶伤”的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十分有意义、十分值得。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内的古树(解州关帝庙文保所供图)
而在山西运城,解州关帝祖庙、常平关帝家庙和关帝祖陵内,现存159株古树名木,涵盖侧柏、丝棉木、国槐、桑树等树种。随着时光流逝,受树龄老化、土壤板结、营养不足、透气性欠佳、极端天气侵袭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部分古树也出现树势衰弱、枝条枯损、树干空洞、树洞腐朽等问题,生长状况堪忧。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所长傅文元介绍,今年,当地针对不同时间、树种、病害,制定差异化保护策略,通过日常养护、专项保护、救护措施和复壮措施等多元手段,保护这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活化石”,和承载着地域记忆的“绿色瑰宝”。
傅文元:今年6月份,我们针对庙区部分古树枝干、树身出现空洞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补洞措施。我们也结合天气特点,对树洞腐朽的古树逐一检查、评估。先清除树洞朽木,使用防菌、防霉剂杀菌,以“伤口愈合剂”修复受损部位,采用环保材料进行物理填充,最后也对树洞的表面进行仿真处理,最大程度上还原古树的原貌。同时,每一株古树的修复过程,我们都详细记录、载入专属保护档案,实现“一树一档”精细化管理。目前,这批共20多株古树的补洞修复任务已经完成。
四川翠云廊(苟永雄/摄)
国家林草局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古树名木规范化、精细化、协同化、社会化保护管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树名木保护之路。搭建全面系统的保护制度框架,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条例》,18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修订完善普查、鉴定、管护等技术规范,在四川剑阁、陕西黄陵、湖南双牌、浙江柯桥4县区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试点;构建智慧精准的保护管理模式,基本摸清资源底数,开发上线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初步将每一株古树名木落到图上;抢救复壮了一批濒危衰弱的古树名木。建立高效联动的保护工作格局,会同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连续3年开展专项行动,侦破查处一批破坏古树名木典型案件;联合国家文物局统筹推进古树名木保护与文物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贵州龙里县香樟树古树群(杨正凯/摄)
为了实现更全面、更精准地保护,了解我国古树名木的“家底”十分重要。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全绿委办)副司长刘丽莉介绍,今年,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普查范围进一步扩大。
刘丽莉:为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实现更加全面的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与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相比,这次普查范围新增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国有林区。对二普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资源,我们对普查以及后续保护的要求更加精准、严格。而这次普查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古树名木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深入挖掘。
据介绍,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应用,从而总体掌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数量分布、树种组成、树龄结构、保护现状等基本信息,并充分结合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区工作基础和管理实际开展保护工作。刘丽莉介绍,这一方面是由于新增调查范围中部分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比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另一方面也能在减轻基层工作量的同时,实现全国范围内古树名木资源的全面调查。
刘丽莉:我们鼓励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开展调查;《条例》中也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开展动态监控,实现从资源调查到保护管理全流程的高新技术应用。通过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第一次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全面调查,将真正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管理数据库,为后续科学、精准、依法保护管理古树名木资源奠定坚实基础,推进古树名木高水平的保护和高质量的发展。
湖南双牌桐子坳古银杏群(曹建军/摄)
监制丨陈秉科
记者丨王泽华 陈惠婷 张琦 黄伟哲 贺威通 杜家梁
编辑丨章宗鹏
图片丨国家林草局供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