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编制流程、框架、程序、重点、技术方法及建议
抓住未来,先抓规划。规划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2019年11月李克强总理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今明两年是研究编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关键时期,如何把“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好,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第14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
1、社会共同行动纲领:规划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国家意志表达形式
2、引导资源配置工具: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引导资源向国家战略指明的方向配置
3、政府履行职责依据:政府制定并公开履行规划,在这此层面上规划也是”管“政府的
4、市场行为“第二准则”:通过规划划清空间界限,告诉市场主体,空间的可为与不可为
(一)发展规划体系
三级四类”规划体系
规划功能定位
省级发展规划体系
(二)总体要求
要同步部署同步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空间规划,抓紧启动地方规划的编制,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第二、集思广益,提高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精度。
第三、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
第四、强化衔接协调,促使各类规划协同发力。
第五、规范程序,不断扩大民主参与度。
第六、强化保障,为规划编制提供坚强的支撑。
1、全面调研
开展经济社会的全面系统调研
2、前期研究
开展“十四五”经济社会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
3、确定思路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研究并上报上级单位
4、规划编制
结合国家、上级规划思路及要求,编制“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5、规划论证
对“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草案要进行论证
6、规划上报
“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上报人大通过
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制定,既要加强与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衔接,形成全国“一盘棋”,又要因地制宜,符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
1、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
15、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16、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方法
01
战略预见
01
大数据应用
03
战略预见